《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,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,老而好学,如秉烛之明》劝学用典名句

■原典
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师旷曰:“盲臣安敢戏其君乎?臣闻之,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平公曰:“善哉!”

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——﹝西汉﹞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

■释义

这是《说苑》中的一个故事: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:“我已经七十岁了,很想学习,但恐怕太晚了。”师旷答道:“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?”平公听了很生气:“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?”师旷说:“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?我曾听说过,少年时好学,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;壮年时好学,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;老年时好学,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,在黑暗中闪光。点蜡烛走路,与摸黑行走相比,哪个更好呢?”晋平公不禁赞道:“说得好啊!”

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师旷用“日出”“日中”“炳烛”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,鼓励人们要活到老、学到老。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》中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:“幼而学者,如日出之光;老而学者,如秉烛夜行,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。”老年人读书学习“如秉烛夜行”,不学就会“瞑目而无见”。可见,老而好学还是很有意义的。

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古代汉语中,有“炳烛”“秉烛”两种用法,如“炳烛之明”“秉烛夜行”。现代汉语中,仅用“秉烛”一词,如“秉烛待旦”。